走近上海入殓师:入行21年,曾为东方之星事故96名遇难者工作11个日夜
有一种职业,神秘又特殊。
从事这种职业的人,
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都是陪伴在逝者左右。
他们的工作,
就是要将逝者的面容恢复到生前模样。
他们,就是入殓师。
电影《入殓师》海报
不少人了解入殓师这个事业,
是通过《入殓师》这部日本电影。
入殓师又叫遗体美容师、防腐师,
专为逝者化妆整仪。
正如电影中所说,这份最后的告白礼物,是给予逝者的,也照亮了生者的回忆。
在上海,也有一位同样出色的入殓师。
宝兴殡仪馆的徐军,从事入殓师这一行已有21年。
经他化妆整仪的逝者难以计数,无论难度多高,他都为逝者留住了人生最后的尊严,让他们以完整安详的遗容出现在追悼会。今年,徐军获评“上海工匠”,他说,在外人看来这或许是一份有些“疙瘩”的职业,但这是他的专业,“这个行业需要我,我就要把它做好。”
“种眉毛”就花两三小时
行业里的人都知道,在殡仪馆里,化妆组是环境最差,活最累的部门,但也是技术含金量最高的地方。
21年前,徐军来到宝兴殡仪馆工作,直接进了化妆组。他还记得,第一天,负责人领着他来到存放遗体的地方,让他走几圈。他没有感到特别的不适感,第二天就开始学技术“上岗”了。
给遗体整容,不仅是简单的化妆,还会涉及很多知识。
比如尸体防腐,涉及解剖学;
缝合残缺不全的遗体涉及人体学;
填充遗体缺失的五官涉及整形学等。
在一些老师傅的指导下,徐军的技艺快速提升。短短4年时间,他完成了从学徒工到高级工的蜕变,成了当时这个行业里最年轻的高级工。经他手整理的逝者,看上去就像在安详地熟睡。
“他对待这份工作,精益求精。”化妆组同事蔡琦说了一件让他印象深刻的事。
几年前,在外滩隧道发生了一场严重车祸,三人死亡。当遗体送至宝兴殡仪馆时,由于面容损伤较大,徐军花了很长时间修复。
他用逝者的头发“种眉毛”,“光一条眉毛就要种260多根头发,花了两三个小时”。蔡琦说,之所以要种260多根,这是徐军在电脑上把照片放大,一根根数出来的。
遇到车祸、高坠、烧伤等遗体,徐军进行修复整仪的时间,有时要花费四五个小时,甚至更长的时间。当逝者家属再次看到遗体时,都惊呆了。经历生离死别的家属们没法给徐军太多赞扬,但他清楚地感觉到,家属的眼神中满是感谢。这些目光,让他温暖。
让遇难者“体面回家”
精湛的技艺,让徐军在业内小有名气。当发生一些重大事故时,他作为钦点的技术专家参与相关善后工作,赴事故发生地开展逝者遗容修复工作。
2015年6月,“东方之星”客轮发生沉船事故。为了让96名遇难的上海籍游客“体面回家”,徐军带领技术团队在前线奋战了11个日夜。
徐军的徒弟刘峰,就和师傅一起去了事故现场。“当时是黄梅天,一直下雨,蚊子又多。”他说,由于溺水浸泡时间太长,遗体面部浮肿,皮肤脱落,气味难闻。有一家五口人同时遇难,遗体高度腐烂,处理难度特别大。徐军带着技术团队,从除沙、清洁、除臭,到消肿、修复、整容、化妆等,每个环节一丝不苟。从晚上一直做到凌晨四五点才完成,晚饭也没顾上吃。
实施援助的十几天,徐军手机24小时开机。一天傍晚,他接到一名上海籍遇难游客家属打来的求助电话,来电者是一位专程从匈牙利回国处理父母遇难事故的中年人,为了老人的信仰提了一些要求。徐军联系工作组,帮他解决了问题,安排心理医生对他进行心理疏导。徐军的专业和热心,让失去双亲的他倍感温暖,告别时,他感激地说,“你真是我们的‘上海亲人’。”
2015年8月,天津港发生爆炸事故。作为上海派出的技术专家,徐军赶赴现场,不少遗体烧焦,甚至化成灰烬。他拿着遇难消防官兵的照片,为了让遗体尽可能复原,他使用修复技术,用手“捏”,进行雕塑处理等。然后,给他们换上新衣,精心上妆,直到恢复正常肤色,才最后入棺。“第二天就要举行追悼仪式,让官兵们走得安详、体面,这是对他们最大的敬意。”
殡葬技术需要“传帮带”
处理过许多灾难和事故的善后工作,徐军深感,“在灾难面前,我们的体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。”
48岁的徐军目前已经是宝兴殡仪馆业务科副科长、技术总监,可他仍然在不断学习,正在思索如何将3D打印等技术引入遗体整容行业。
宝兴殡仪馆有间“礼敬生命殡仪服务”工作室,也是徐军劳模工作室。今年,为了研究3D打印等新技术,他常在工作室学习探索使用3D建模等软件。大到如何建立模型库,小到毛发怎样处理,许多问题仍很棘手,“每天花一两个小时研究,急不得,慢慢来。”
在徐军看来,殡葬技术需要“传帮带”。技术的传承,以前靠的是老一辈的言传身教。如今不仅要紧跟时代,与时俱进地学习,“这些宝贵财富在我们这一代还应该用科学、系统的方式整理和记录,让更多的殡葬后来者学习和掌握,不断研究和发展。”
他积极参与由国家民政部组织的《殡葬学科丛书》的编撰工作,编写殡葬整容防腐职业资格培训教材,为年轻人开设培训课程,进行现场操作实践指导,为上海乃至全国各地的殡仪馆培训技术骨干。
“一颗心要放下来,才能干好工作。”一些年轻人初当入殓师,心里常有胆怯感,非常在意社会目光,徐军常用这句话鼓励他们。他说,人们对遗体存在天生的恐惧,因为它意味着死亡。“既然选择了这一行,就要尊重这个行业,尊重逝者,让他们在人生的‘最后一站’体面告别。”
本文来源: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
作者:王海燕
微信编辑:胡雨松
大家都在看↓↓↓
1条马路20个景点,神秘了100年的陕西北路,突然成了“网红”
觉得文章不错,那就点个赞吧↓↓↓